写在前面的唠叨
这篇文章欠大家很久了。天天和两个精力充沛,可以兴奋到晚上11点都不睡觉的娃奋战,累人又累心。都说熬的不是夜,是自由。但偏偏我就是一个很希望自由又熬不了夜,把娃搞到之前自己先倒的那主。这个主题想了很久,一拖再拖。有点长,我分上下两篇推送给大家。
言归正传
是否也碰到过面试的时候聊星座和血型的面试官?不是奇葩,还真有!队长菌就遇到过这样的面试官,还不止一个。传统意义上,一般应该是HR部门的小MM们聊的话题,结果是位五大三粗一本正经的公司创业者问这样的问题。后来自己成了HR之后,突然觉得不奇怪了。很多领导者在考察应聘者的时候,考察的不再是你的业务能力和水平。他们考察的侧重点已经转移到个人的品行和性格上。考察应聘者的个性是否和职位及公司的气质相关。那作为应聘者,我们是否也应该考察一下哪种类型的公司和自己八字最合呢?
在加入一家公司之前,除了工资高不高,福利好不好,平台大不大之外,还要考察清楚:它是否跟你性格相合、气质相符?本文列出几种常见的“企业性格”,供各位队友们参考。
01拉泡尿都要计时的“控制型”VS“信任型”
年初,我们村口新建了一个亚马逊的仓库,好多村民慕名而去。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邻居,她辞掉了DHL分拣的工作去了亚马逊仓库。亚马逊的仓库看上去宽敞明亮,足足有6个球场那么大,外面还给员工盖了好几层的停车楼,当然亚马逊开的工资高一些,而且不用早起。在原来DHL上班,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然后赶去做包裹和信件的分拣工作。去了亚马逊没几天,我就发现她又在家没去上班。我很好奇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呆下去。她开始一把辛酸一把泪控诉起亚马逊非人道的管理。那里非常庞大但也极为单调。这就是亚马逊物流中心给人的感觉。而且里面有着令人震惊的安静。员工大部分时间都在巨大的仓库中走来走去,要么是储存到货货物,要么是从货架上取货,要么是在打包发运。这些工作并不受人为因素或个人专业性的驱使,而是由亚马逊复杂的物流系统统一调度。在一整天的时间内,亚马逊的计算机都会跟踪员工活动,并对他们发出指令。所以整个仓库只能听见脚步声和机器声。 员工之间不能随意交流,大声说话可能会被解雇。更糟心的是,连员工上厕所的时间都是被记录的。
我们管这种叫控制型的公司,一般存在于成熟的大型企业,比如肯德基,麦当劳,代工工厂。这种行业竞争激烈,公司很有可能被其它竞争者取代,员工很有可能被机器取代。要怎么识别这样的公司呢?其实很容易感觉的到。看看公司的门口是否有打卡机,员工身上是否挂胸牌,公司里面说话的分贝是否低于15,每个人是否都闷头在干自己的事情就知道了。公司已经标准化或者天天喊着要标准化的路上。
与之相对的可能是像编程,创意,市场这样的职位,更多采用的是对员工“信任型”模式,因为你光管住人没有啥用。管住员工的心才是王道。这种职位现在流行弹性工作制,或者干脆home office。特别是人才比较稀缺的岗位,光靠高工资已经吸引不来人才了,所以公司会在这些人性化方面做足功夫。这类公司一般还处于规模比较小,公司的装修格调偏向于个性化,员工可以到处走动,员工的零食,茶点充足。面试的时候多会问你自己怎么想。
这两种类型的公司这就好比婚姻中的男女,有些人觉得看住人最重要,有些人却觉得人在曹营,心在汉没意思。在控制型的公司员工只需要守好自己的一方天地,按部就班,不需要牺牲太多的脑细胞,跟着公司既定的制度规则走就可以,这成熟的体系连你的工资级别都已经设计好了,免去了揪心的博弈;过程。以“信任型”为主的公司需要员工自证价值,敢于尝试新鲜的事物,敢于跳出框架走自己的路。有可能你成功了,也有可能成为了一堆炮灰。
02连保洁员都要硕士学历的“高冷型 VS“接地气”
在刚结束的几个高校和城市宣讲会中,主办方都一致反馈,现在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少。我仔细研读了一下他们的宣讲材料,“长江学者”,“千人计划”,“特聘教授”,小到学校,大到国家,层层扶持。待遇好到不敢想象。但是要求也高到天上。一个普通的讲师或者研究员都要博士学历。宣讲材料上面没有印出来招聘保洁或者保安这类职位,不然应该也有大把的硕士生前去应聘。这样高冷型的企业,的确让我们这些屌丝敬而远之。
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是比较特殊的,因为它的劳动方式是授课,劳动对象是人,因此很难对这种劳动的成果给出一个完全合适的评价体系。研究员也一样,他们研究的对象可能十年都不能出一个成果,所以也很难用一般的绩效来衡量工作成果。所以这样高冷型的机构里面就产生了大量的其它衡量机制,比如评级,出论文,走行政路线等等,和我们进入这些体制初心相违背的工作内容。不管你开心不开心,需要一个字“忍”。
还有一类企业,名字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面,几乎不参与市场竞争,从来不招人,工作很安逸,福利特别好。这些企业往往属于垄断性行业,或是利用资源不对称获利,利润特别高,效益特别好。这类企业福利好,待遇高,监管不到位,很容易从“高冷型”特质衍生出下面要讨论的“家族型”企业特质。
在这样的单位混,靠的不是工作能力。你得有把自尊撕下来,扔到垃圾桶的魄力,会喝酒、会做人,吃得了亏、受得了气,连扫地的大妈都可以diss你,你也要§接得下来。如果有这样的涵养,也许十年以后,你也有机会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接进这样的高冷企业来。
相反,另一个类型的企业,没有了“我爸是李刚”这样背景的企业,就接地气多了。学历只是过去式,将来的路还是要靠真正的实力说话。有能力的留下,混饭吃的滚蛋。这类企业KPI等绩效考核就会成为大家头上的紧箍咒。
高冷企业由于其名声大,福利好所以应聘的人。投行,四大,律师,不是名牌,不是学霸都不好意思投简历。你要是勇气可嘉,投了简历,被拒的概率很大。但是不要灰心。其实又接地气待遇又好的企业还是不少的,比如只针对B2B的公司,只是出现在招聘网站的频次比较少,离职率低,又有大把的应聘者等着进去,所以不为大家熟知。需要知道怎么找到这类企业,可以查看我们之前的文章《》或者上知乎,上面有大把关于企业福利讨论的议题。下次我们是不是应该发起一次关于德国待遇好接地气的企业讨论。
欢迎大家爆料留言,爆料你所在或者所见企业超好的福利!
明天再继续和大家讨论:
连看门都是自家大爷的“家族型”VS“开放型”
放个笔都要和桌边垂直的“细节型”VS“效率型”
跳司歌唱司舞的“洗脑型”VS其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