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想告诉德国人,中餐比他们想象中高级得多

无问东西,让观点多一个角度

撰文 | 六角橘

 

“味觉是锻炼出来的,如果我们总用酸甜酱来迎合他们,慢慢的就没有人能接受真正的中餐了。”

 

今年8月,我第一次走进Kong。因为从外面看实在不像一家中餐馆,以至于我差点错过。

 

进去后,果然印证了店名,一种很空旷的感觉。

 

 

店主很舍得用地,巨大的空间,只摆上寥寥四五张桌子。

 

我当下就想,这,真的是一间中餐馆,甚至,这真的是一间餐馆吗?

 

德国的中餐,多给人油腻又廉价的感觉,装修上或雕龙刻凤,或“古色古香”。

 

Kong,不一样。

 

Kong的店主,一位是重度完美主义的建筑师、斜杠青年室内设计和美食爱好者。

 

另一位是强迫性健谈又轻度抑郁的语言学博士。

 

他们相识于柏林,想一起把中餐馆玩得更高级。

 

 

一个建筑师的美食理想 

 

我叫Ling,四川人,在柏林居住了十多年了。

 

刚来柏林的时候,想吃地道的川菜,就自己在家琢磨着做。朋友们来吃,都说好吃,于是萌生了什么时候开一家餐馆的想法。

 

我本是学建筑的,但很喜欢室内设计,室内设计是自学的。我的第一家餐馆The Tree(以下简称Tree),是我室内设计和做饭这两大爱好的结合。

 

  

当初决定开这个餐馆的时候,有个小小的抱负:我想告诉德国人,中餐馆不是只有雕龙刻凤的大红柱子,或是浇上甜酸酱的炒面,或是盖上烧鸭的米饭。

 

中餐比他们能想象的要丰富得多。

 

为此,我坚持用地道的调料,比如四川绿色的麻椒。很多德国人吃不惯,觉得吃了舌头麻麻的,于是有人在谷歌评论里写说,这家餐馆用了味精。

 

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,我就从厨房里把麻椒拿出来给客人看,说,你看,这是川菜的一种常用的调料,这个德国没有,你吃到的让舌头麻麻的感觉,就是这个的味道。

 

 

 

很大程度上,我们在给德国人做科普,什么是川菜,我们有什么特色。味觉是锻炼出来的,如果我们总用酸甜酱来迎合他们,慢慢的就没有人能接受真正的中餐了。

 

Tree主要是一家面馆,还有一些小菜。比较受欢迎的小菜是“狼牙土豆”,其实这个菜在四川满大街都是,是很普通的一种下酒菜。我们给它取了“狼牙土豆”这个形象的名字,这个名字比较招人。

 

 

我们用的面,是地道的四川碱面。怎么做面,我们研究了很久。最后,我们调好配方,在意大利人那里定制。

 

Tree的店面不大,但渐渐打开了名声,有很多德国客人。很多德国人问,你们这是一家日本餐馆吗?我说,不是,这是一家中餐馆。他们通常都会睁大了眼睛。想想挺可悲的,普通德国人不知道中国人也会做好吃的面。

 

在Tree,我们遇到了下一家餐馆的投资人,是经常光顾这里的一位老客户。

 

今年7月,我的第二家餐馆Kong开张了。

 

 

两个完美主义者的空间体验 

 

我是Tong,北京人,居住在柏林,是Kong的合伙人。

 

Kong不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餐厅,我们没有固定的菜单,我们的菜单每个月都会变。

 

7月份我们做的是pop-up dinner,比如一个德国人在我们这里推广用中国白酒调制鸡尾酒。8月份,我们的主题是“串儿”。到了9月,我们又回到pop-up dinner。

 

我们的顾客大都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我们的活动慕名而来,当然还有朋友推荐来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当初为给Kong找到合适的店面,我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,最终选择了Friedrichshain的这家店。Friedrichshain这个区很热闹,年轻人多,容易接受新鲜事物,与西德的“老人区”不同,这里生气勃勃的,凌晨时在外面吃饭喝酒的人还很多。

 

Kong之前的店面,是卖二手家电的,外墙上满是涂鸦。我们接手后,把涂鸦抹去,重新粉刷,变成你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干净的颜色。

 

 ▲ 之前的店是卖二手家电的,外面满是涂鸦

 

▲ 墙是我们自己刷的

 

之前的店,窗户很小,是不是要在墙上开一个洞,做一面大窗户,我们很犹豫。一是因为工程巨大,要拆墙,要投更多资金进去。二是要申请建筑许可,这个很慢,开店时间得跟着推后。

 

后来我们想,现在不做以后肯定会后悔。真等店开起来,等有了钱再想做也许会更麻烦,所以干脆就现在做了。

 

从租了店面开始装修到最后开张,我们用了一年时间,也等于干付了一年租金。

 

 

Ling是一个完美主义者。店里桌子、椅子还有灯,是我们自己做的,就我们两个人。

 

我们的小桌子是先做好模具,然后用水泥按比例和好沙子浇筑的。

 

餐馆中央的大桌子复杂一些,先是选好木板,切成自己想要的形状,然后在中间挖出凹槽浇筑上水泥。

 

水泥浇上去后,会出现一些裂缝,这个裂缝我们用金色的漆来填补,最后再给桌子涂上一层层的保护层,防止水啊油啊渗进去。

 

 

 

 

餐馆的椅子是先设计好弧度,选好木材,然后在国内定制的。厂家从国内运来的是一个个的木头块,最后的组装,刷漆工作还是由我们两个人完成。

 

类似的还有灯,也是先选好金属片的形状和螺丝钉,然后我们再一片片拧起来,拧出球状。

 

 

至于餐具,我们也尽量选能体现中国特色的,比如用来放“串儿”的这个“盘子”,就是四川盖房用的瓦片。

 

 

 

理想的与治愈的 

 

在Kong,我想弥补一点在Tree没有实现的遗憾。当时开Tree,除了推广正宗中餐外,我其实还想把它做成一个活动场所,可以搞一些文艺活动。但是Tree的空间太小,没有办法完全做到。现在的Kong,终于实现了我当初的愿望。

 

现在虽然要同时照顾两家店,我的生活反而很规律。早晨先去买菜,然后去Tree,把那边的工作交代好。Tree已进入正轨,不用我操太多心,我主要把握下菜品,控制好质量,让口味有个稳定感。

 

下午到晚上的所有时间,我就投在Kong里了,这边还是要放更多精力去打理。我没有什么伟大的目标,我目前的想法就是把Kong先做好。

 

 

 

选择和Ling合作,主要是佩服她做起事来不要命的样子。我们上面的电线都是她上去钻孔装的。这么高的地方,我一个男的看着都腿抖,她就二话不说自己上去了。凭她做事的这股劲头,我就想,她怎么能不成功?!

 

 

至于我自己开店这件事,家人是有疑虑的。我是读完了博士的,家人自然会问,为什么不能找一份“正经”的工作,难道读博就是为了最后来“端盘子”吗?

 

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,其实读博之前我就有些抑郁,找不到人生的意义,于是去读了博。没想到,读完博后更抑郁了。

 

在Kong,我找到了活在当下的感觉,这里发生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,在某种程度上,是Kong在治愈我,我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琐碎的小事,不多想,这样的状态反而比较好。

 

 

喜欢Ling和Tong的店吗?那就转发到朋友圈,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吧

 

加入非严肃德国读者群请到下方扫码,备注:入群!

 

撰文:六角橘,最不懂传播的传媒博士

校对:非严肃德国团队
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 

 

👇往期精选👇

辞职后的365天,我结束了焦虑

三十岁转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
德国职场争斗太野,我决定回家生娃

 

(备注:入群)

 

 

留言板在这,点我!

 

长按二维码👇关注并置顶我们

【非严肃德国】出品 | 转载联系我们